好风凭借力 扬帆正当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是一个创新开拓的时代,这是我国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时代,这更是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时代。

    从2004年到现在,短短的13年,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她的华丽转身,实现了她的凤凰涅槃,走出了一条行业特色鲜明、区域优势突出、办学水平一流的跨越发展之路。2012年12月,学院被确定为“重庆市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1月,学院被确认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一路走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师资队伍建设……

    现在的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宛如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在改革的风霜雨雪中拔节,在创新的灿烂阳光中枝繁叶茂,为区域经济建设和水利水电行业的升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骨干校建设以来,学院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内生动力,在主管部门主导下,成立“重庆市水利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专业规划与发展委员会、师资协调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培训与技术合作委员和人才需求与就业协调委员会5个职能委员会,各教学系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行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共育、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招生就业服务、社会服务5大运行保障机制,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创建良好的政策、人力和资金环境。

    在“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及其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水利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分别带领5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成校内实训基地34个;建成校外实习基地136个;建成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05个。

    合作企业通过与学院紧密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院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协同发展。2015年,学院与局属企业重庆博通水利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设立“博通水利”奖学金来资助学生,学院每年优先向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满足企业需求。2016年,重庆市正源水务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学院建立质量检测分站,专门从事水利、金属检测等生产性业务活动。校友企业云南恒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与学院合作,共建校内电气检测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共建合作,有效实现了产学研融合和转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技术技能人才

    在国家着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如何践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建立特色有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办学校,必须定位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让专业对口,专业和市场对接、和产业结构对接,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吴松院长感慨地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全院专业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和重新布局。围绕水利行业发展,增设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和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围绕电力行业发展,开设“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新专业。主动为行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新专业。

    其次,在课程改革方面,学院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创新课程实践,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网络化教学、多元化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课、证、岗、能“四融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系列探索性成果。完成了85门重点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开发出版36本教材,自编校本教材19本。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和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2个国家级别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验收和储备。有力推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基于此,学院确立了具有不同专业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5个重点专业为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形成培养过程素质贯通、训练环节能力递进的“岗位导向,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专业群构建“项目导向、三层递进、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形成了“三轮递进、两线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水务管理专业及专业群构建“三层融合、三维渗透、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探索并践行了“岗课证融通、四阶段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针对企业、行业对从业者的岗位要求,尊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规律探索出来的。模式创新带来的显著变化在于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近几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率85%。

    学院还成功实践校企、行校合作“订单班”培养。制定了一系列可操作的从入学选拔—培养—考核—就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订单班培养的实效。2014年学院与四川华信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华信订单培养班”,设置了“华信班奖学金”。2016年学院与珠海丹田物业管理公司合作,联合举办“丹田物管订单班”。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夯实发展腾飞基础

    “师为校之本”,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型专业教师团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源头之水。近年来,学院通过大力实施学历提升计划、职称晋升助推计划、拜师结对计划、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双师素质推进计划、青年教师发展计划等,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专业结构,推动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同步提升,学院创新性地构建了“1+3”教学团队建设管理模式,即由1名博士带3名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经过三年建设,“1+3”团队在科研、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骨干教师晋升为教授、副教授,形成了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此外,学院还建立了“1+1”专业带头人帮扶机制、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和优秀教师培养机制,并与企业合作,共同建成师资管理平台。

    骨干校建设以来,学院教师申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市科技部门、市教育部门纵向科研项目37项,校级科研项目8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9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3篇,普通刊物发表论文120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20余篇;申报市级教研教改课题62个、校级课题107个;主编著作24部、参编8部、专著2部。

    创新技术技能培训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骨干校建设以来,学院发挥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行业优势,以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成果为基础,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在学历教育方面,采取对内利用骨干建设、实验设备建设成果,进行衔接自考、网络教育等服务,对外利用函授教育形式,构建学历提升的教育机制;在技能培训方面,学院建成“三个基地,三个中心”,即西部水利水电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水利水电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水文化传播基地,水利水电行业干部培训中心、水利水电行业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水利水电行业科技开发与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心。骨干院校建设以来,累计开展职工技术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25000余人次。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创新文化传承路径  展现办学责任担当

    学院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重点突出水文化建设与传播。取得了“五个一”的标志性成果。

    “搭建一个平台”。成立了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会,广泛开展了水文化研究和建设活动。“建成一展览室”。建设集水文科技展览、水文化宣传、教育、研究、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重庆市水文科普展览室,面向社会开展水文化宣传与教育、面向学生开展水文实习与教学。“创办一个刊物”。创办《巴渝水文化》期刊,充分展示巴渝水文化研究的成果,弘扬巴渝水文化,推动了以“水文化和水利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活动”。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活动中增加了水文化内容,增进了全社会对水和水利工作的深入了解。同时开办“上善大讲堂”、开设“水文化导论”选修课、举办“水工程文化与品位提升途径”等系列讲座活动。“形成一批成果”。积极挖掘重庆市水文化特色资源,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水利变迁,立项《重庆三峡库区水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巴渝特色水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研究》等水文化研究市级项目7项。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今天的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乘着骨干高职建设的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体教职员工将继续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努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造新的佳绩,绘就行业特色骨干高职院校宏伟蓝图!

    (王丽英)